无论是否为自有品牌,还是是代理其他品牌,若该些产品同时线上线下多途径运营,在进行运营效益剖析时,对于财务及运营数据的用法更需要小心,由于途径特质的不同,基于所有途径计算出来的整体平均指标其实并无太大的意义。
因此,财务职员要提供公司管理阶层运营数据时,需要将收入本钱开支或各类投入尽可能去区别成在线及线下。
线上:比如区别是官方网站,平台型途径还是互联网分销;线下:比如区别各类途径是不是有按产品等级属性而有所不同(比如:不同区域的实体店其专供或是主打的产品是不是有所不同)?实体店是自营的还是是商家的?线下自营店铺是由自行开票收款还是是由百货商场统一收款(收款方法不同,财务在帐务处置上也会有所不同)?另外,不管在线还是线下,若有的途径是负责清库存或是清库存用的,因为其买卖量与毛利率会与其他以销售正常品为主的途径差异非常大,在处置及阅读财务数据时更需要将它剥离出来另外评估。
途径种类的不同,主要会反应在几个指标上,我就最常用的几个指标举例说明:1.商品收入与毛利率:(1) 线上线下产品定价:公司对于线上线下产品的定价方案,或新产品上架的前后顺序安排都会干扰各途径的毛利率。
(2) 特供品:若线上或是线下有特供品,这在进行毛利剖析时也需要考虑其影响性。
(3) 该途径是不是为清库存或是库存专用:这种途径的价格会跟正常品的销售出现较大差异,公司在退换货本钱上也会会有所不同。
(4) 线下途径是自营还是由商家经营: 比如自行收款开票的自营店铺的销售金额是为该产品的销售定价,但若该店铺是由商家运营,则会计帐上的销售金额是商家的提货价,若在做毛利剖析时没将此两种不相同种类型的收入区别出来,会让毛利率剖析失真,没办法看出不同途径的构成对于公司整体获利的影响。
2. 佣金:比如,不同途径的提货价格方法不同,对于销售目的设定与提佣方法差异甚大,所以在评估佣金支出时千万不要用所有佣金支出除上公司整体收入推算出个整体或是平均佣金成本率,如此的数据并无意义。
3.广告费:这一般也与不同途径的买卖模式有关,一般在提货价格谈判时也都会连同佣金将它纳入模式条件里。
其实各途径的收入,提货价格,佣金提成与各方在广告投放上要承担的部份在谈判买卖条件时多半是合并考虑的,所以在多途径销售模式下要做运营剖析时,这几项指标必须要拉在一块看,千万不要将不同途径这几个指标单独分开比较。
4. 人事成本:这差异大概在线下途径上会比较明显。
线下途径如果是透过商家运营,其实体店的销售是由商家负责招募管理,所以在企业的财务帐上看不出来有这方面人事成本(但即使上自营的店铺,有的公司也会将店铺职员由外包方法处置),但这块人事本钱其实是隐含在商家的提货价格里体现,所以在评估公司人事成本与人力构造时,一样,也把请把整体或是平均这指标或是计算方法给抛开吧。
5. 租金支出:这点主如果针对线下途径,《天下网商经理人》2012/8 Research专题中也提到各品牌在百货商场等专柜的租金提成,不同层级的线下途径其租金提成差异甚大。
在阅读财务报表时,应该注意,有些百货是统一收银,租金提成会在返还代收的收入里扣除,此时财报上看到的收入是扣除提成后的净额。
如果是自行收款的商场店铺,在财报上的收入是还没有扣除后续支付给商场的租金提成的金额。
所以在用财报数据时,对于这两种途径的收入,务必要知道这其中的差异。
在线部分,如果是透过我们的官方网站销售虽无此租金提成,如果是透过其他线上平台销售,仍是会有不同型态的进场上架的开支。
以上5点仅就先针对线上与线下途径在数据上口径概念差异较大,容易出现误用混用的项目的简要推荐,实质在平时运营里,即使是相相同种类型或是相同层级的途径,也会由于买卖对象的不同(比如经理商的层级或是经销的地区范围)而在上价格或是提成上出现非常大的差异。
。
总之,面对多途径销售的运营及财务剖析时,把最简单偷懒但又最没用的整体平均这种指标先抛弃放在旁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