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5年的创业经历,现在在店铺衣饰品牌裂帛的背后已经不是个小团队了。
这个团队名为天鹅纵横艺术设计工作室,公司在通州租了800平米的办公室,旗下的设计师、版师、客服员工和技术员工共有几十人,生产工人近百名。
这是一家年销售额达到千万元的服饰设计制造和销售企业,每一个月卖掉的衣饰有几万件,但他们只在网上经营。
姐妹两个的大买卖 家庭作坊好像是多数创业人士的必经的道路。
裂帛的创意者和灵魂人物是大风、小风姐妹两个和她们的家庭成员。
可以说,这是姐姐、姐夫和妹妹、妹夫的买卖。
在同意采访时,这四个人在面对记者时高兴地笑着,给这个创业的故事增加了很多甜蜜。
刚开始,没人想到买卖会做得这么大。
2005年大家玩儿似的接触了互联网,之前自己是做广告设计的。
总经理、妹夫向峰如是说。
当时,他们的家庭作坊式的设计公司主要为《中国民族》杂志设计封面和内页。
每做完一单,大家就歇一阵。
一个月就忙一个星期,其他时间就到全国各地疯玩儿和采风。
倘若没在线商城的时尚,他们或许会一直如此潇洒地生活下去,但转变出现了。
或许是当时互联网购物的疯狂宣传起了用途,2005年,妹妹小风因为感觉好玩儿,在网上注册了一家店,拿货的启动资金只有1000元。
大家刚开始卖过各种东西,从手机壳到小银饰都尝试过。
大家是北京第一批销售扎染工艺品的人。
向峰回忆说,大家热爱民族风,云南让大家痴迷。
扎染也挺有市场,不到200元的货品深受艺术院校学生的喜欢,她们想花600至1000元购买。
从2005年底到2006年,姐妹两个的家庭团队一度开设过线下门店,在西单的华威大厦租了个十几平米的铺位。
同时,店铺的买卖愈加忙,她们雇用了第一个职员兰兰负责掌柜和发货。
刚开始只不过想玩儿,可是没想到居然能玩儿到忙的地步。
负责经营的向峰当时想,买卖或许会做大。
定位非常玄、非常小众 2006年11月,大风和小风姐妹两个注册了裂帛品牌,开始自己设计、制作和销售衣饰。
原先只不过做商家,可这不可以让人满足。
比如,大家喜欢的衣服并非都能找得到。
姐妹两个决定自己操刀设计。
找一台缝纫机,在客厅打版,在阳台销售,在厨房做饭,一个版师,三四个工人,其乐融融。
当时,姐妹两个都是自己去木樨园买布料,选货、杀价都是自己来,时常会面临布料让人买走但客户又等着发货的状况。
最后出成品时,由大风当模特,由小风当摄影师。
或许是做广告设计出身的原故,裂帛在图片需要上精益求精,追求艺术美感,和当时淘宝网上不少粗糙的图片一比,高下立现。
当然,最吸引用户的还有特立独行的营销口号。
什么是裂帛?姐妹两个讲解说,字面意义是撕裂丝帛、撕裂礼服、撕裂规则,撕裂那些委屈而很难舍弃的情感,撕裂常规的苍白生活。
后来,裂帛品牌的意义又延伸为向内行走,即探寻个人内心更深层的东西。
这个定位听上去非常玄、非常小众,但幸运的是,这是个网络的年代,只须足够独特就能吸引足够多的粉,更何况大风和小风拥有十分鲜明的个人特点。
比如,她们恪守原则,在设计中绝不用真皮,姐妹两个也都是素食主义者。
裂帛异军突起,被以为是走出了设计师品牌的道路。
在向峰看来,即便对普通人而言,这也并不是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
大家几个人没哪个从刚开始就是学设计的,都是半路出家。
向峰说,现在的设计软件足以帮到每个有想法的人。
只须有基础的色彩搭配常识,每人都可以是设计师,只须有人赏析你。
或许大家也可以吸引到风投 一旦从过家家式的操纵踏入公司运营,问题就来了。
第一是大风和小风累了,她们的喜好只不过设计,无暇兼顾管理。
然后是需要的急剧上升,常常是订单量激增而设计和生产环节却疲于应对。
尽管是一家店铺,但裂帛同样面临服饰行业所有些环节,包含客服、售后、工厂、财务、物流。
店铺把所有些问题一下子都放大了。
大家有好几百种商品同时摆在架上。
向峰说,网上开店是快步伐的,不像你逛路边小店,为了保证新鲜感,大家每周要维持频繁的更新。
设计师团队的治理也是问题。
大风和小风原来只负责我们的设计,而目前则要维持整个团队设计风格的稳定。
至于顾客服务环节,裂帛在2009年11月达成了5倍的增长,一个月卖掉了几万件衣服,但手工的订单方法成了大麻烦。
向峰终于决定购买进销存系统,雇用专职的IT员工,开始了企业的信息化。
就工厂治理而言,在公司成长的过程中要感谢我的母亲。
向峰说,她是老版师出身,做过一家服饰厂的副厂长。
在这位专业人士的帮忙下,裂帛的工厂进一步扩大,目前已经拥有4000平米的开工面积,也开始聘请更专业的管理者。
大家目前雇用了200名职员,要对他们负责。
管人真累,比最早自己单干的时候累多了。
负责经营的向峰说,或许某一天大家也可以吸引到风险投资,同时引入愈加专业的职业经理人,只须他们肯关注平民创业。
有时,我挺羡慕博久诚品那样的企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