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阿里在地铁里投放了一组反映创业人士困境的广告,其中,把房屋卖了,把薪资发了在车里哭完,笑着走进办公室28岁,头发白了一半等句子,扎透了创业人士的心,有关讨论有如排山倒海。
有创业人士悔恨自己因年少轻狂一头扎进这条不归路;有创业人士调侃资本寒冬中的投资人永远下次再联系;甚至有创业人士与合作伙伴反目成仇。
几年前大众创业的豪情,转眼间变成无依无靠的颓丧,创业人士们在苦苦支撑的同时,不了解期望在哪儿。
创业危机从来就有,目前台面上的大佬也有过类似的历程,他们是怎么样度过危机的?1、马云:阿里最重要的两年资本寒冬是导致当下创业危机是什么原因之一,而马云在创业之初遭遇的资本寒冬比今天的更冷。
2000年初,持续疯涨5年的网络泡沫破灭,两年半市值蒸发近八成。
彼时,阿里创立才一年,先后从高盛和软银获得500万USD和2000万USD筹资,而软银的投资到2001年1月只到账一半。
根据阿里当时的花钱速度,筹资只够烧5个月,阿里自己则完全没收入。
更糟的是,马云当时忙于应对各种活动,新生的阿里团队缺少中心,处于涣散状况,新职员甚至可以在公司假装工作一周。
生死关头,马云请到曾在通用电气任职15年的关明生任首席运营官,全方位改革阿里。
关明生为马云带来三点建议:第一是大幅节流,缩短业务和团队。
业务方面,提出3个B2C策略Back to China(回归中国)、Back to Coach(回归沿海)、Back to Center(回归中央),也就是暂时舍弃全球化、国内先做需要强烈的沿海区域,另外把总部从运营本钱高的上海迁回杭州。
团队则配合业务缩短:欧洲和韩国分支全撤掉,美国分支只留几个技术专家,香港分支只留七八个人,房租降到原来的1/10,国内团队赚钱多的外籍职员全裁掉,只留下月薪一两千块的普通职员和想降薪拿期权的管理层。
当然决策层对自己也特别狠,新上任的关明生在一个臭水沟旁、四面透风、日租120元的旅馆住了两年!经过一番整顿,先前的筹资从只够撑5个月,延长到18个月。
大幅节流的同时,马云还开始大举开源。
2000年底,一些顾客主动询问阿里巴巴B2B网站搜索推广的成本。
得知消息后,马云飞速成立新项目组中国提供商,推出一套面向中小微型企业、价格3.3万元的服务。
服务非常畅销,几个月后就让公司现金流为正。
这之后,马云扩大项目团队,成立中供铁军,向长三角和珠三角挺进。
两年后,阿里达成全方位盈利,不需要再靠筹资过日子,而且开始有钱做新项目。
2003年夏,阿里投资1亿元创立淘宝,淘宝后来又孵化出天猫,阿里从此有了根基。
开源节流以外,马云还启动阿里的组织化建设。
危机之前,阿里团队有领袖,却没组织,新职员来了不了解做什么,各小团队自行其是,形不成凝聚力。
马云说,当时的阿里就像两百个人在踢球,大伙冲来冲去,出了一身臭汗,结果连球都没摸到。
在关明生的建议下,马云开始梳理阿里的价值观,将它总结为独孤九剑,后来又缩减为六脉神剑,以此作为职员考核的要紧标准。
其人事规范也做了规范化,并让喜欢做管理或做销售的职员都有非常不错的晋升途径。
同时,马云还配套启动一系列培训计划,重点培训管理路径职员和各地新招销售,60%的培训内容是价值观,由马云和关明生亲自讲课。
以上改革让阿里大变样,从一盘散沙变成铁板一块,终成一代神话。
2、刘强东:没那场天灾,就没京东马云的创业危机来源于一场股灾,刘强东的创业危机则来自一场天灾。
2003年3月,北京爆发非典疫情,整个城市人心惶惶,大家都不敢外出,这可苦了在中关村做买卖的刘强东。
这一年,刘强东创立的京东多媒体已经开始营业四年,主营光盘、刻录机等光磁商品,是该范围最大的代理商,在全国拥有12家柜台,其中北京3家。
刘强东的诀窍是坚持卖真品行货、底价和开发票,这在彼时诚信匮乏的中关村极为罕见。
非典的到来结束了刘强东的好日子,21天就赔了800多万,而公司账上总共只有两三千万。
更糟糕的是,一线营销员都不敢去柜台,还有职员离开了北京。
无奈之下,刘强东只好把12家柜台全部关闭,把剩下的职员集中到一个办公室,亲自下厨笼络这帮兄弟。
可是人心靠几顿饭如何可以笼络得起来。
当时,无人了解非典什么时间结束,不少人感觉东哥这次怕是完了。
刘强东没抱怨,也没等待命的判决,而是积极探寻对策。
在一名职员的建议下,之前连QQ和Email都没的刘强东开始尝试线上销售。
他带领职员到各大门户和垂直类网站的平台狂发广告贴,再通过QQ向前来咨询的人营销推广。
尝试的成效非常差,10多天只做成10多单,并且,各大平台都盯上了他们,不断删贴。
刘强东心急如焚。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垂直平台的版主向网友推荐京东,说京东多媒体不卖假货,结果当天就带来7个订单,一周内更获得36个要紧用户,这类用户不是各平台有影响力的资深玩家,就是平台版主,把京东的口碑一下子就打响了。
那之后,刘强东与那家平台进行销售分成合作,销售额大增。
不只这样,刘强东还获得扩张商品线的机会,由于用户订购光磁商品的同时,还很多订购CPU、硬盘和CD机。
这种新模式让刘强东着迷,他没日没夜地泡在平台和QQ上,凌晨一两点还在发帖和回帖,天一亮则指挥职员东奔西突地采购和送货。
规模起来后,刘强东不想再依靠那家平台,便于2004年元旦上线我们的网站jdlaser,推出100多个商品,这便是今日京东的雏形。
就在刘强东转战线上销售之时,非典结束了,同行们纷纷回归中关村。
刘强东没回归中关村,而是决定切掉线下业务,全方位转型做电子商务。
这个决定把同行们惊呆了,彼时,网络行业刚从泡沫危机中复苏,无人了解前景,而以门店经营闻名的黄光裕则成为首富。
京东职员的反对更是激烈,一些职员甚至以辞职要挟。
职员的反对没改变刘强东的心意,刘强东有我们的理由,他发现线上获得用户的本钱比线下低,并且,诚信在线上远比在线下要紧,而这是京东的核心竞争优势。
刘强东判断对了,此后十几年,电子商务业态快速崛起,京东也借着这股东风直上云霄。
3、董明珠:36岁下海,干成格力大姐大与马云和刘强东不同,董明珠在创业之前便已遭遇危机。
董明珠是南京人,30岁那年,她的老公病逝,丢下她和一个两岁的儿子。
彼时,董明珠在化工研究所上班,薪水微薄,而伴随儿子一每天长大,用钱的地方原来越多,到儿子8岁时,受1990年创业潮的影响,董明珠到南方下海。
为了多赚钱,她进入提成较高的珠海海利空调厂(格力的前身),做销售。
她很勤奋,跟着一位老业务员跑北京和东北市场,没多长时间便可独当一面,半年跑出300多万营业额。
迅速成长让董明珠很开心,就在这个时候,厂长交给她一项艰巨的任务接手安徽市场。
彼时,安徽的不少商家赖债,前女友业务员留下的应收账款高达42万元(90年代初哦)。
其实,董明珠原本可以不讨这笔债,其他业务员也都不为前女友擦屁股。
但董明珠坚持讨要,她觉得应当维护企业的利益,也想考验一下我们的能力。
到了安徽董明珠才发现,这笔债真是不好讨。
最大的欠债户是一个无赖,那人刚开始赶她,赶不走就装看不见,后来玩消失,最后没辙了,对董明珠说:要钱没,要货你拿!董明珠携带一堆有如废品的旧货返回珠海,一路泪如雨下,她发誓将来需要先交钱后交货,再不跟这种无信之人做买卖。
这件事让全厂对董明珠刮目相看,她的营业额也飞快增长,同时接手南京场。
到1993年,其辖区营业额已占公司整体营业额的1/6,在所有业务员中排名第一,并且,在其推进下,整个格力到1995年就没应收账款了。
这类成绩为董明珠走向领导职位奠定了基础,1994年的一块人事地震则为她提供了契机。
是年,格力的业务骨干被某角逐对手高薪集体挖走,公司出现重大危机。
作为营业额一姐,董明珠自然也在被挖之列,但她没跳槽,除此之外,她还抛弃在安徽和南京原有些更大利益,担任经营部部长,全方位负责公司业务。
新工作非常不轻松,董明珠一方面培养新业务骨干,其次整肃自己原有地盘以外的商家,特别是大型商家。
彼时,大型商家把自己看成格力的根基,我行我素,窜货(向授权地区以外倾销)、借助与格力成立的合资公司销售其他品牌,挥霍广告费,违规分红,让合资公司为他们的私人公司做担保,任何事情都敢干。
对于这类商家,董明珠展示出女强人风范,坚决肃清以上乱象。
其间,她曾被一位商家煽动的职员围攻,并被无良媒体炮轰,但她从不妥协。
后来有媒体问她,你就不害怕吗?她回答,当时不了解什么叫害怕,假如用这条命换来企业的整体利益,牺牲了也值得。
正是这种勇敢、无私的精神,让董明珠在这家国企站稳脚跟,书写了一代传奇。
4、创业人士的依赖在哪儿?本轮创业潮始自2014年,每一个人都有一次财务自由的机会的口号,点燃了无数青年的雄心,可是现在,无数创业人士发现自己过了陪聊,陪酒,赔笑,赔本的三年。
财务自由没见着,反而每一个月都在凑钱发薪资,常常在车里哭完,然后笑着走进办公室。
这种局面让不少创业人士感到无依无靠,没安全感。
以上三位企业家的故事告诉大家,创业人士一直都是无依无靠,也永远到不了安全区,过了这个坎,还有下个坎,董明珠目前不是又遇见坎儿了嘛。
并且,即使是很成功的企业家,也是如履薄冰,大佬出局或破产的新闻仍不时报出。
起起落落是创业人士的正常状态,马云、刘强东和董明珠都几经起落,比他们起落更大的是褚时健,这位打不倒的老人说:发牢骚没用,重点是把事做好。
他用我们的一生证明:一个人只须把事情做好,就能一次次站起来。
说到底,创业人士的依赖是市场,是自己满足市场的能力,而不是投资人或者别的什么。
今天很多创业人士的困境是,在风口论的诱导下,大伙把心思都放在追逐风口上,被一个个光鲜亮丽的定义引入歧途,而忽视了真实的市场。
同时,因为大伙一哄而上地追风口,致使创业本钱居高不下,创业人士吐槽的各种筹资难大都起因于此。
有人评论,是风口论引发了资本寒冬。
现在,资本寒冬诱发创业公司接连破产,但资本寒冬并非创业公司破产的根本缘由,马云就在资本寒冬中打造起阿里的根基,这种根基是真实的需要、有凝聚力的组织和依赖我们的心态。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成为马云。
8月19日,赛富亚洲投资基金首席合作伙伴阎焱称,中国的创业成功率是小概率事件,概率小于1%!成为那1%,还是趁早舍弃,是摆在每个创业人士面前选择。
选择之前可以听一听李嘉诚的一句话:你想过普通的生活,就会遇见普通的挫折。
你想过最好的生活,就必然会遇上最强的伤害。
这世界非常公平,想要最好,就必然会给你最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