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瓷爱品牌招商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资讯 » 创业宝典 » 创业知识库 » 正文

创业永远要做将来的事情,不要嫌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8-24  作者:365加盟网  浏览次数:749
核心提示:今天,投投想和你推荐一篇姚劲波先生总结个人创业多年来的方法感受。...

今天,投投想和你推荐一篇姚劲波先生总结自主创业多年来的技巧感受。

用58到家CEO陈小华的话说,老姚把不少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投投在做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整个人都陷进来了,由于本文包括了太多姚劲波先生在创业过程中所积累的独门心法:创业永远要做将来的事情,不要嫌早。

我从来没怀疑过大家的方向,这个体系里的人也没怀疑过。

假如说你可以影响的人还怀疑,那这就是开创者的问题。

我会花20%的精力在团队优化上,有的牛X的人,或许你挖不到他,但可以长期维持联系,他会给你提建议,或者推荐他身边适合的人。

好的筹资机会有两个,一个是市场最热的时候,一个就是你最好的时候。

资本只能锦上添花,假如你在不适合的时间选择筹资,不是找死吗?创业人士不可以把一个长跑当短跑来跑,不可以做机会主义者。

融到钱之后不应该做6个月的计划,而是做3年的计划。

........不了解上述的这类看法,能否引起你的一些共鸣,文中还有不少姚劲波先生的切身体会,投投读完感觉挺受益的,也期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创业要趁早之前我看了《神雕侠侣》,感觉自己过往的历程和电视剧里的一个剧情非常相像:有一天,自己被迫跑到一个山谷碰到了一只大雕,后来在山谷里苦练了几年的武功,当我再重出江湖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江湖上的这类江南七怪、金轮法王们是能被打败的,这种感觉非常奇妙创业总会历程不少特别艰难的时候,58在进步过程中也历程过特别艰难的时刻。

2009年我遇见一个同学,他了解我在做58。

见面将来,他问我在干什么,我回答说在创业做58同城。

不会吧,你还在做58同城?我的同学,当时蛮吃惊的。

事实上,那个时候我感觉自己挺好的,对于同学的诧异,我也有点儿纳闷儿:他难道不了解58同城做得还可以吗?有时候,外部感觉你非常惨,而内部的环境是完全不同的。

尤其是一个创业公司有点知名度将来,无论是行业还是媒体,外人的评价会和我们的感觉不同。

即便在最惨的时候,58内部的凝聚力,内部的方向认同、看好程度,其实是愈加好的。

在我看来,开创者要可以做到把愿景、数据、趋势准时跟内部推荐,如此跟你志同道合的人,就会凝聚在一块。

58最开始模仿的是Craigslist。

美国的DIY文化风靡,家的汽车坏了,自己去修,中国则存在着远大于美国的准中介服务群体,有100万个房地产经纪人,仅北京就有超越1000个搬家公司。

所以大家做了两年后基本上不再看Craigslist。

而且Craigslist一直是公益性质的网站,大家则是拿了投资成立的公司。

我需要独立把盈利模式给探索出来。

免费可以把人吸引到你的平台上来,大家早期的口号就是免费发布信息。

58的用户量每年都在涨,早期不少广告商找大家谈首页广告,大家并不感兴趣。

广告是不可持续的,而且会把你的心态搞坏。

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当时都了解分类信息可能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但这类巨头也了解这个市场要起来可能需要经过10年或8年,需要去教育市场,可能还会面临亏钱。

大家的商户比百度的更小,可能连电脑都没,是支付网络广告费的最微小单元。

百度内部过去讨论过三四次需不需要做分类信息这个业务,在什么环节打住了?58同城还在亏钱,大家需要进来吗?要做分类信息就需要有线下,但巨头们想用某种合作的方法达成它。

几年前,我去跟其他人谈代理,其他人说58同城是什么呀?那时候只能自己干线下销售这个事。

大家是抱着尝试一下的心态去做的,不是我多伟大,而是自己提前5年就想了解了线下的重要程度。

我当时见了二三十个投资者,无人投大家,后来还是我一个人投了一些钱活下来了。

当然那些投资人后来见到我也装作不认识我。

所以,创业永远要做将来的事情,不要嫌早。

作为创业人士,没什么可失去的,你的时间也不值钱。

假如你相信将来会是这个样子,你越早越好,朝着这个目的去努力,只须你早做了,会走不少弯路,了解什么路是不通的、什么路是有效的,另外一个人进去的时候,不管他多有资源和背景,先行的优势会给你加分。

所以,要选一个你将来认同的行业或者商业形态,认准了,越早做越好。

当所有些人都看好你的商业模式和进步前景的时候,总是并不意味着你能获得最后的成功,巨头可能随之进入,角逐门槛也比较低;而当其他人不看好一个创业投资项目时,特别是你干的是脏活、累活,反而有更多的机会存活壮大。

我的四点创业技巧服务用户这个层面我学了Craigslist,但面向商户的盈利模式就完全是大家的革新,至少在这个行业原来是无人这么做的。

大家在2010年以前也有收入,只不过不成规模,但大家的流量、用户数从来没落后过,广告大战之后大家领先更多了。

广告大战是对手先挑起来的,然后大家用两倍的力度打回去。

大家的投资人说,他们投1块钱,你们就投2块钱。

我记得打广告战的时候,没找到一个词可以概括大家所做的事情。

生活信息平台?大家调查过,只有媒体圈和从业者才了解什么叫「平台」,而当时老百姓觉得「平台」大概就是一个展台。

所以大家最后才用了「一个神奇的网站」来概括自己。

那一年为何打广告战?由于筹资太容易了。

大家2011年的广告量在网络公司里是排得上名的,这飞速改变了当地生活服务业的市场格局。

你目前去问前程无忧、搜房网、易车网,他们都觉得自己跟58有角逐关系,而且感觉大家是忽然冒出来的。

58能走至今有不少缘由,总结创业经历,我有四点技巧:第一点技巧:你要选一个好方向坚持下去。

有一段时间外面一会儿说大家花钱,一会儿说大家没盈利模式。

刚开始我看到质疑我的文章会非常生气,我想需不需要把我的存折打印出来给你们看一下?2008、2009年胜负未分的时候我非常受影响,看完后都睡不着觉。

后来我看见这种新闻就快点翻过去,别影响我心情。

近期这2年,我看都不看了,心如止水。

为何它不影响我的心情了?我从来没怀疑过大家的方向,这个体系里的人也没怀疑过。

假如说你可以影响的人还怀疑,那这就是开创者的问题。

大家的投资人也比较放下,58从来没腥风血雨。

我没做把钱揣自己口袋里这种离谱的事,也没让公司面临非常大的危机。

市场也在表彰我,从来没哪年的收入增速是低于100%的,就如此连涨了7年。

批评你的文章哪个看?用户不看,顾客也不看。

质疑出来有一个好处,当外敌入侵的时候,企业的凝聚力是非常强的。

第二点技巧:不要做太容易、特别精巧的事情。

微信看着就太炫,刚出来,所有人就在谈论它的千万种可能性,这个事情就不合适创业人士做。

其实有缺点的东西才容易成功,你把这类缺点弥补上了,那就是你的核心竞争优势。

「非常脏」的事情才不会有不少人跟你抢。

大家2008年左右想了解了,「非常脏」就是壁垒。

58一直在主动做各种尝试。

我看到目前有不少人整天说找创业机会。

其实,创业不需要刻意去探寻机会,在日常、工作中你总会遇见一些事情不够完美,那样你就能试图想方法去弥补整个缺憾,尽可能使它变得完美,使大家的生活因你所做的事情而变得美好,这就是创业的机会。

第三点技巧:创业从第一天起就要在每个板块选最好的人。

要叫你的人拉着公司往前走,而不是被业务推着走。

我是个人站长出身,不确定我的能力能否跟上这个企业的进步,也不了解我天天做的决定是否正确,一直不由自主去做一些商品、技术上比较细节的东西,那是我善于的。

大家前4年是公司推着人走。

后来才是人拉着公司走。

一方面大家原先的人变强了,一方面引进了一部分人。

我觉得做这件事最好的人在哪儿,我就去拉这个人过来。

陈小华当年在赶集网,我跑到他们公司楼下给他打电话,我说你不下来见我,我就上去见你了。

我会花20%的精力在团队优化上,有的牛X的人,或许你挖不到他,但可以长期维持联系,他会给你提建议,或者推荐他身边适合的人。

我的桌上记住我下面两级的职员的名字,大约四五十人,争取这两级(中高层)没弱点,关注他们的成长,不断地跟他们聊,有问题的就转变思想,不然就换人。

什么时间给职员股份也值得讲究,58上市后,企业的10%的股份都在团队里,等于3亿美金。

当我企业的高层里有人要离职的时候,我基本不会留,只能客气一下:要不再考虑考虑吧!中国人有一个心理,假如你不是把他的心伤透了,他不会提出离开,等你这时提出涨薪加期权已经来不及了,不如把功课做到前面。

给哪种职员期权也非常讲究,当你认准一个人,想一下五年将来,他还是否会非常重要,是否会在你的公司,想了解了就立刻给,不可以拖,不需要找咨询公司咨询,简单一点,立刻实行。

我的对手应该就没这么做,所以他的不少职员目前就到我这里了。

期权是最贵的奖励,这是在你成功了的状况下,假如你失败了,这就是毫无本钱。

不好的职员,若是老职员就养起来,不涨薪,放在一个无关紧要的地方,这可以体现企业的文化。

若是VP,转到无关紧要的职位上,还要涨薪,让他心理平衡。

说白了,公司是你的理想,结构必须要时时优化,不然会有非常大的问题,处置这个其中或许会遇见非常大的对抗,甚至需要外部的力量,一条理论:假如不适合,给他等价的回报,让他退出。

第四点技巧:维持跟投资人的高密度互动。

好的筹资机会有两个,一个是市场最热的时候,第二就是你最好的时候。

资本只能锦上添花,假如你在不适合的时间选择筹资,不是找死吗?跟投资者的关系,应该像兄弟,一荣俱荣。

其实投资者非常被动,他把钱投给你了就没主动权了,此时你的成功就是他的成功。

而且投资人的资源为你打开着,为了你好,他可以随意给你用,在公众场所,他们会帮你,当你怀疑我们的时候,他们还会鼓励你。

和投资人的关系处置,我的办法是维持高密度互动,他给你投了钱将来,只有从媒体途径知道你,假如你三个月不跟他互动,就容易产生误解,进而关系恶化。

所以我会跟投资人维持私聊、微信互动,没事就会翻开电话薄给他们电话,把每一次进步都告诉他们,58没董事会,交流就是发个邮件,约一块吃火锅碰一下。

他了解你在做什么,如此才不会产生误会,如此他们才会继续支持你,甚至下一轮筹资,他们会领投。

通常情况下,创业人士跟投资人不和,创业失败率非常高,而和投资人维持好的关系却有不少益处。

虽然58和赶集一直在斗争,但姚劲波和杨浩涌却一直是好哥们58与赶集的合并58与赶集合并,这件事情是挺难的,难在哪儿?不是经济上的账算不过来,这东西比较容易算了解。

最大的障碍在哪?浩涌是个特别好的人,也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他过去的梦想也是去上市、去敲钟。

我后来跟他说合并了,你不必去敲钟,结果是一样的,这可能需要他用一些时间去同意。

这过程里,我做了不少工作,几乎把赶集的投资人,大约有十几个,无论是在香港、上海、北京,能逮到的都见面,来回谈了半年多,投资人都同意我,想在董事会及各种私下场所跟浩涌说其实你可以考虑一下合并。

我感觉这是个特别好的基础。

假如赶集的股东里面有一个人跳出来,去推进这个事情的话,对做这个事情就会进一步。

所以,不少事情看着难,但其实都是一点点接近目的的。

重要原因是投资人是理性的,讲投资回报、讲数字。

但开创者不完全讲数字,开创者讲情怀,讲其他人如何看,想着过去设想的路径要走完等等。

所以我觉得,投资人在大型并购里面起有哪些用途是好的。

不少人感觉非常坏啊,关你啥事?但事实上,一个理性的决定,从长远来看是对的。

我跟浩涌没商量好(合并后)两个月他就要走,但最后浩涌离开又自建了一个王国,而我还是那个王国非常重要的股东,这种结果也是比较完美的。

而且他与58赶集在每个方面还能互动,他做得越大,对大家的市值贡献越大。

我感觉这种状况非常不错。

至少我跟浩涌,跟其他几个合作伙伴是随时随地见面,可以吃饭、聊天、喝酒。

58和赶集两家公司打了十年,能从几千个相同种类网站里杀出来,大家两个团队都是蛮强的。

对一家公司来讲,最稀缺的是团队精神。

与其这类人离开公司就跟这家公司没关系了,不如换一个做法,让他们为整体成长做贡献。

不止浩涌一个人,还有好多人,都是从赶集平台上孵化出来的。

大家还能跟他们互动,还能让他们继续为这个母体做贡献。

其实一个理性的人,比较容易做出如此的选择。

真正稀缺的,是这种创业精神。

58与赶集合并将来,两边的高管团队真正彻底离开的,我感觉在10%以下,就两三个人,绝大多数VP高管都还在。

58职员到总监级的,只须离开去创业,基本上都能拿到钱,特别在过去一两年。

由于他们选择的方向一般比较可靠,在58时能看到不少需要。

他们离开创业的,有超越一半大家投资了,要么是58投资,要么是我投资。

大家决定让一个项目出去(从58分拆出去)的首要条件是:
1)、我非常认同这个人,他不是一个机会主义者,能扛住;2)、这个方向有足够的前景,独立也能支撑住,能拿到一笔钱;3)、有肯定的想象空间,分拆出去将来几乎能独立运转,而且被资本市场疯抢。

那什么是机会主义者呢,只不过由于媒体说看好这个方向,或者这个方向最好拿钱,就迎合其他人做这个事情,这就是机会主义者。

另外,是否机会主义者,就看这个人过去这么多年,是否一直在讲这个方向,坚持看好这个方向。

我见过如此的创业人士,讲了半天,好象非常有激情,一旦我说这个方向我不是非常看好,他就立马说还有另外一件事情,那件事情更好。

这种人,我连听他讲第二件事情的开心劲都没。

我并不排斥这类离开58的创业人士会不会把58干掉,甚至会主动讲,把58的几个频道干掉!我是他关键的股东,我能帮忙。

大家这个范围,革新是以季度为单位的。

不少事情假如你不做,也就没机会再做了。

大家看得比较开,尽可能多的把边界扩大,边缘的事往外放。

当然有些事,大家是牢牢的控制在手里的,譬如招聘、房地产、汽车,大家都是往里收。

如此的话,既有纵深的进步,也有更大的边界。

这类公司以后做得好可以上市,做得不好大家把他买了就好了。

我对O2O的理解再聊聊我对O2O的理解。

O2O这个词从被炒起来到现在的状况,其中有不少机会主义者。

典型的就是之前我碰到好几个投资人,我问他们近期看什么方向?有一段时间几乎所有人都说看网络金融和O2O。

但只隔了一两个月,就又有不少人跟我说,目前O2O基本不看了。

所有人都看好一个方向,对投资不利、对创业也不利。

所有人都不看好一个方向,也不好。

O2O是什么?假如它是个词的话,它跟过去出现的B2B、B2C是一样伟大的。

假如回顾历史,大家就能发现,B2C在很久里也是非常苦的,都不赚钱,忽然有一阵子VC都不投了,除去刘强东,都没人投了。

但事实上,B2C作为一种业态,它的用户量、用户增长状况慢慢从量变到质变。

资本市场虽然有冷热的时候,但买家们可能并不完全受资本市场的影响,譬如大家的爸爸妈妈、同学及家的保姆,他们同意新事物需要几年时间。

任何一个事物成熟,都需要肯定的时间的。

所以,我觉得O2O也正在从量变往质变走的过程中。

我2000年就开始上网上购物物,但直到去年我爸爸妈妈才掌握网购,中间差了十几年。

O2O也是一样,你用各种服务,虽然目前进化比以前快了,但这个过程也要五到十年。

创业人士不可以把一个长跑当短跑来跑,不可以做机会主义者。

融到钱之后不应该做6个月的计划,而是做3年的计划。

 
关键词: 创业指导
 
[ 创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就爱加盟网 - 招商加盟,加盟好项目,小本创业,2020最有前景的创业项目